茶姬捲葉蛾 (Smaller tea tortrix)
病原學名:Adoxophyes sp.
- 危害狀:幼蟲危害嫩葉及芽,幼蟲共有五齡,初孵化的幼蟲棲息於茶芽內或未展開的嫩葉邊緣內取食,進入二齡後吐絲由嫩葉葉尖向中心捲起,藏匿其內危害,三齡後亦危害成葉。
- 發生生態:一年發生八代,一般在春茶末期至秋茶期間發生密度較高。近年來中部茶區發生較嚴重,在名間茶區以4~11月發生密度較高,而鹿谷茶區則以1~6月及10~12月發生密度較高。天敵有寄生幼蟲的赤眼卵寄生蜂、小繭蜂5種、姬蜂1種、棘小蜂1種、姬小蜂2種及食蚜蠅1種等;寄生蛹的腳太蜂科1種,其中以小繭蜂最常見,其次為棘小蜂。
- 防治方法:
- 縮短採茶週期,可減少危害
- 在2月中旬開始利用性費洛蒙防治至9月為止,受害茶園每隔20公尺設一誘蟲盒,誘蟲盒懸掛在離茶樹採摘面積約45公分處,誘引源每個月更換一次。
- 藥劑防治:參考《植物保護手冊》本次調查之茶園所使用的防治藥劑為亞滅培20%水溶性粉劑。
茶姬捲葉蛾幼蟲危害狀,新葉捲起有紅褐色食痕。
翻開內部為吐絲結巢的茶姬捲葉蛾幼蟲。
茶潛葉蠅
病原學名:Agromyza sp.
- 危害狀:成蟲在葉片內產卵,孵化後幼蟲在葉片之上表皮組織蜿蜒潛食,其為害食痕呈銀白色薄膜狀,爾後漸漸造成褐色線狀痕跡,直至幼蟲老熟時,即趨向葉緣處化蛹,故又稱為畫圖蟲。老葉上發生較普遍。
茶潛葉蠅幼蟲在茶葉上造成銀白色薄膜狀食痕。
柑橘刺粉蝨 (Citrus spiny-blackfly)
病原學名:Aleurocanthus spiniferus
- 危害狀:柑橘刺粉蝨寄生在成熟葉片葉背,吸收養分並分泌蜜露誘發煤煙病,使得寄主枝葉變黑,阻礙光合作用的進行,造成樹勢變弱。
- 發生生態:一年發生四至六代,以老熟若蟲在葉背越冬,翌年春天化蛹,第一代成蟲在4月上旬開始羽化。成蟲飛翔力較弱,白天活動,常聚集在茶叢內葉片背面,受驚擾時群起飛翔。
- 防治方法:
- 藥劑防治:參考《植物保護手冊》本次調查茶園所使用之防治藥劑為布芬淨 25%可溼性粉劑、氟尼胺 10%水分散劑。
柑橘刺粉蝨若蟲型態,介殼黑色隆起周圍有白色蠟質物。
錫蘭偽葉蟎 (Scarlet mite、Privet mite)
病原學名:Brevipalpus obovatus Donnadieu
- 危害狀:本蟎多寄生於葉片基部靠近葉柄處,逐漸向葉背全葉蔓延,被害葉背呈暗灰褐色,嫩葉呈黃褐色,嚴重時葉背呈黃褐色,葉片硬化向內曲折,終致落葉。危害幼木時,易使茶樹落葉,且有發育不良及枝條枯死等現象,不僅影響茶樹生育,亦間接影響產量,且茶樹容易衰老。
- 發生生態:在室內飼養一年可繁殖十一代,1962至1963調查,被害茶區分布佔總面積之90%,1970年更高達95%,7~9月為發生高峰期,其次是5~6月及10月,田間發生消長隨氣候變化而異,如強烈颱風吹掃可減少85%之族群密度,晚春氣溫低或長期梅雨都可壓制族群數量,減少其發生。台灣地區以台地茶園發生較為嚴重,幼木茶園或中深剪枝後茶園尤其容易受害,造成被害茶樹會落葉、茶葉發育不良及枝條枯死。茶樹品種以青心大冇、青心烏龍受害最嚴重,其行動緩慢,多寄生於成熟葉背,嫩枝幼枝腋也偶爾寄生,天氣乾旱炎熱時應多注意檢察葉背。雌成蟎喜歡產卵於葉背低凹陷處或裂縫間,卵散產成堆狀。
- 防治方法:
近年來由於農藥的廣泛施用,影響天敵的生存與繁殖,降低天敵對害蟎的抑制作用,因蟎蜱類世代短,繁殖力高,容易發展為高度抗藥性族群,導致危害問題日趨嚴重。若用藥不當或用藥過量,不僅容易產生抗藥性問題,同時也會改變分布區域,使防治工作加倍困難。目前在其他防治技術尚未成熟之際,乃以藥劑為主,但就防治技術上提供以下建議:
- 如果茶園曾經嚴重發生過,應在冬季剪枝後立即把剪除之枝葉集中燒毀,然後全面噴施殺蟎劑,防除越冬之害蟎。
- 為了使藥劑能均勻接觸到葉背及茶叢之內部,應盡量疏剪不必要或匍伏在地上枝裙枝,噴藥時由下朝上或由茶叢兩側向內噴藥,以提高防治效果。
- 藥劑最好輪流交替使用,以免長期使用後產生抗藥性。
- 藥劑防治:參考《植物保護手冊》
本次調查茶園所使用之防治藥劑為汰芬隆 50%可溼性粉劑。
錫蘭偽葉蟎成蟎形態,前體部兩側各具一紅色小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