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6月9日 星期日

茶樹病害


茶髮狀病 (Horse hair blight)
病原學名:有性世代 Marasmius crinisequi (Muller)
  • 病徵:
       受害枝條上會直接長出許多細長黑色絲狀物,菌索可直接由罹病枝上長出,菌索遇固體,在接觸點長出金黃色的菌絲褥,緊密地附著其上。黑色菌索多生長在茶叢中上部位的枝條上,受害嚴重的茶樹,明顯可見枝條或葉片乾枯死亡,其上幾乎為黑色菌索所纏繞。
  • 病害生態:
       茶髮種病是一種高溫、高溼型病害,在溼度大的茶園較容易發生。主要的傳染源為菌索,菌索是由許多菌絲聚合而成的,菌索外層的菌絲含有黑色色素,對不良環境具有很高的耐受能力,室內藥劑試驗,以數種殺菌劑處理後,菌索仍具相當高之活性。機械採茶菁時,若混入菌索時,將影響成茶的品質。菌絲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4~28℃,最適生長 pH為 4.8~5.8 ,致死溫度為45℃時5~10分鐘,50℃時5分鐘以內菌絲即死亡,乾熱狀態下,處理5分鐘菌絲即死滅。
  • 防治方法:
  1. 田間衛生,去除菌索與剪除附著菌索之枝條,並將其燒毀。
  2. 夏威夷大學之柯文雄博士建議以火焰燒除法來清除茶叢間之菌索,火焰燒灼的時間以不傷及茶芽為主(進行第一次燒灼時,若能配合施行全園臺刈,效果更佳),但必須每半年進行一次。
茶髮狀病菌索纏繞茶樹枝幹之情形。

茶髮狀病菌索生長形態,呈黑色長髮狀。

菌索於固體附著處長出金黃色菌絲褥。

顯微鏡下由菌索生長出之菌絲

茶髮狀於菌索頂端形成子實體,可產生擔孢子傳播病害。


茶輪班病 (Gray blight)
病原學名:Pestalotiopsis theae (Sawada)
  • 病徵:
       初期為葉表形成褐色小斑點,後漸漸擴大,最大可至直徑10-15mm之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 (圖一、二),幾乎占據葉面積50%以上。病班上有灰黑色凸起小點,成輪狀排列,此為病原菌之分生孢子堆,小點破裂後會釋出大量分生孢子。
  • 病害生態:
       本病原菌與茶赤葉枯病 (Glomerella cingulata) 有拮抗情形,茶赤葉枯病菌為一弱寄生菌,在外表健康之葉片往往可分離到本菌。而茶赤葉枯病菌被發現可以抑制輪班病菌的進展與擴大 (安藤康雄,1992; Ando et al.,1989,Ando,1992)。
    本病在台灣僅發生在機械採的茶園,若在苗圃大量發生,造成茶苗之嚴重落葉,失去商品價值。
  • 防治方法:
  1. 改善茶園環境,增加日照及通風、降低茶園溼度。
  2. 機械採茶園及苗圃應特別注意防患本病。
  3. 種植抗病品種
  4. 藥劑防治:
    本次調查之茶園所使用的防治藥劑為免賴得,50%可溼性粉劑。

茶輪班病圓型褐色病斑,輪狀黑點為分生孢子堆(盤)。

 
茶輪班病輪班形病徵。

Pestalotiopsis擬盤多毛孢屬之分生孢子盤與分生孢子型態,
分生孢子頂端具三至四鞭毛。

分生孢子釋放情形。


茶枝枯病 (Die-back disease)
病原學名:Macrophoma theicola  (Petch)
  • 病徵:
       主要危害茶樹枝條,發病初期,受害枝條上的葉片失去光澤、漸轉為淡綠色、嫩枝下垂、失去水分,最後全枝葉片褐化乾枯,枯葉仍留在枝條上。罹病枝條上之皮層,有部分感染枝枯病,有部分是健康的,健康的組織向感染處增生,而形成中間凹陷或凹凸不平的癒合組織,此種現象為潰瘍病徵。
       罹病枝條在溼度高時會泌出大量分生孢子,為本病害之主要傳染源。菌絲與極少數分生孢子可在病枝條上越冬,成為次年的感染源。
  • 病害生態:
       本病害在夏天發生最嚴重,秋季以後漸和緩,在春季茶樹長出新稍時、氣溫上升,才漸漸發生枝枯現象,至7、8月時發病率達到最高,長年周而復始與茶樹生長勢漸衰弱。茶樹各品種間的抗病能力差異很大,發病較嚴重之品種有台茶1號、台茶10號、台茶12號、青心烏龍等,而本次調查之品種四季春尚未有發病報導。
  • 防治方法:
  1. 發病輕微之茶園應徹底剪除病枝,剪枝後應同時進行噴藥的工作,以防止病原菌再入侵。
  2. 發病嚴重的茶樹可進行台刈,全面噴藥,並燒除病株枯枝。
  3. 種植抗病品種。
  4. 夏季遇乾旱應進行滴灌。
  5. 發病之茶園在冬季茶樹休眠期,應再進行一次剪除病枝之工作。
  6. 藥劑防治:參考《植物保護手冊》。
本次調查之茶園種植的是抗茶枝枯並之四季春品種,但仍採集類似枝枯病病徵之枝條,鏡檢觀察下未能確定是否為罹患茶枝枯病病枝。

在枯枝橫切面的皮層發現部分褐化情形。

在切碎枝條組織中發現疑似真菌孢子,數量不多。


茶褐色圓星病 (Brown round spot)
病原學名:Pseudocercospora ocellata (Deighton)
  • 病徵:
       茶褐色圓星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,有二型病斑,一型為褐色圓斑,初期在葉片生形成褐色小點,漸漸擴大為圓形或不規則形之斑點,此型病斑會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。另一為綠斑型,在葉背初期為針狀,可擴張到2-3mm大小,罹病組織的細胞較正常細胞為腫大,顏色呈淡綠色,將病葉對光看時病斑上的顏色較淡,此形病斑呈瀰漫性墨綠色小斑點,均勻地分布於葉背,病斑隨著葉片的老化漸漸凸起、聚集。台灣常見綠斑型,大部分茶樹品種皆會感染本病。
  • 傳播方式:
    產生氣生分生孢子,菌絲可在並組織上越冬,成為次年感染源
  • 防治方法:
  1. 扦插時應選擇健康無病斑之母葉做為插穗。
  2. 注意茶園之管理,培養健康之茶樹。
褐斑型葉背病徵

 切片觀察,表皮之細胞有褐化腫大情形,但未發現病原菌分生孢子。



1 則留言: